中国微企网
爱彼迎宣布裁员全球1/4的员工将离开
发布日期: 2020-05-07 13:57:45 来源: 北京商报

在这一轮失业大潮下,曾经光芒万丈的“独角兽”也难以独善其身,纷纷加入了裁员的队伍。最新一家宣布裁员举措的是全球知名民宿租赁平台爱彼迎(Airbnb),全球1/4的员工会就此离开这个集体。而在爱彼迎之前,Uber、Lyft也如出一辙地选择了同样的做法。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共享经济“独角兽”的光芒开始暗淡,WeWork能够在历史上画下一笔的IPO惨败也让投资者开始警醒,一味烧钱的时代或许正在画下句点。对“独角兽”而言,泡沫的压缩可能早就开始了,而疫情不过是加速泡沫出清的又一外力。

裁员接力

又是裁员。在全球旅游行业因为疫情冲击而陷入停摆之际,爱彼迎不得已作出了裁员的选择。当地时间5月5日,爱彼迎联合创始人兼CEO切斯基发布了一封员工内部信,其中提到,受疫情影响,预计2020年爱彼迎的收入将不及2019年的一半,为了应对这一困境,爱彼迎将停止与酒店、交通部门和豪华住宿有关的项目,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业务战略,因此不得不减少员工人数。

据了解,爱彼迎在全球24个国家共有7500名员工,这次将要离开的员工大约有1900人,约占总人数的25%。按照切斯基的说法,受此影响的美国和加拿大员工将工作到5月11日,亚太团队将与切斯基一同参加太平洋时间5月5日下午6点的全体员工会议,欧洲、中东和非洲团队的会议将在当日晚间12点开始。会议结束后,爱彼迎将根据当地法律法规和市场管理进行下一步程序。对于中国员工、业绩及上市等情况,爱彼迎仅向北京商报记者回复了切斯基的内部信,并未做其他说明。

实际上,早在今年3月,爱彼迎方面就表示,决定暂停招聘新人和缩减市场营销费用,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其业务带来的影响。此外,爱彼迎今年还已经暂停所有市场营销活动,以在2020年节省8亿美元。同时,该公司还对其高管进行减薪50%,以此来节省开支。

除此之外,爱彼迎还在积极寻找新的资金支持。上个月,爱彼迎接连宣布了两笔大额资金补充,其中第一笔为10亿美元融资;一周后,该公司又宣布获得了10亿美元贷款。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连续拿到巨额资金,不排除与爱彼迎目前受疫情影响导致估值下调,各路资本想要“抄底”有关。据了解,在完成上一轮募资之后,爱彼迎虽然没有披露最新的估值,但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3月初,该公司将内部估值从2017年的310亿美元下调至260亿美元。

去年9月,爱彼迎曾放出消息想要在今年上市, 对于上市计划,虽然爱彼迎方面依然维持去年9月的表态,计划在2020年上市不变。不过,在华美顾问机构首席知识官、高级经济师赵焕焱看来,受到疫情影响,该公司上市的进程恐怕将会被推迟,“由于全球疫情还在蔓延,爱彼迎想要摆脱困局显然并非易事。眼下,相比境外,国内疫情控制得比较好,旅游市场也在逐渐恢复。爱彼迎可以尝试瞄准国内短途游复苏机遇布局,而国际业务,则还要看全球疫情阴云何时散去”。

“独角兽”失色

爱彼迎只是共享经济在疫情冲击下的一个缩影。爱彼迎之前,网约车行业集体入冬。4月末,全球网约车三大巨头之一的Lyft在一份监管申报文件中宣布裁员982人,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7%,还有288人将暂时休假。巧的是,就在Lyft裁员消息出现的前一天,刚刚有媒体报道称,Lyft的老对手Uber正在讨论裁员约20%的计划,这意味着约有5400多人将遭遇失业。

这些裁员的企业大多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几年前,它们的头上还顶着“独角兽”的光环名噪一时,同时也长期背负着烧钱问题。在如今的背景之下,外界不禁联想,是否是因为“独角兽”大多持续亏损,疫情来临业务受阻,这些企业相对来说更显得不堪一击?

Uber的例子最贴切。2019财年四季度,Uber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10.96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亏损8.87亿美元,同比扩大了24%。而在2019财年全年,Uber净亏85.06亿美元。尽管Uber强调,2020年底可实现盈利,但在疫情的冲击之下,这一目标能否实现早已画上了问号。

对Uber而言,十年亏损始终是难以摆脱的标签,而在亏损背后,就是烧钱扩张。赔本赚吆喝,这或许是这些“独角兽”当初脱颖而出的招牌打法,但现在,这种打法正面临失效。

互联网分析师杨世界认为,对“独角兽”而言,疫情冲击更多的是一个系统的问题,此前“独角兽”们疯狂对外进行成本支出,突然遇到疫情袭击,业务量就会受到冲击,进而影响其资金中转流通的效率,资金跟不上就会影响运营成本,因此导致裁员。整体上看,疫情对“独角兽”的冲击大多与其业务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涉及到行业情况,比如大家都在裁员,可以借这个机会根据优胜劣汰规则淘汰掉一批人,从而不会让大家对这家企业产生什么别样的看法。

杨世界补充称,“独角兽”分为三种,一种是长期来看虽然不盈利,但有盈利前景的;一种是持续亏损且没有好的商业模式的,比如优步;第三种就是疫情期间突然爆发起来的,比如线上办公的Zoom,但它更多的是起来得快降下来得也快。从这三种案例看,“独角兽”可以分为长期“独角兽”和特殊时期的“独角兽”,长期“独角兽”是资本驱动通过快速扩张使得人尽皆知,盈利模式和未来商业运营能否持续下去也是问号。短期“独角兽”比如Zoom更多的是虚伪的“独角兽”,不会给社会带来多大的价值,只是在特殊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因此了解“独角兽”还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泡沫的压缩

疫情影响之下,众多企业都在裁员,“独角兽”还显得没那么特殊,顶多会让人联系起其之前的烧钱操作,但如果将时间线拉长,情况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比如Uber,如果最新一次的裁员考虑最终落定,那么这将是Uber在上市近一年之后的第四次裁员。

如果跳出大出行行业,Juul在去年底就曾裁撤了大约650个工作岗位,剩下约3000名员工。而在这之前,乘着电子烟的风口,Juul经历了风光无限的一年,直到去年夏天,其都在迅速扩张并增加支出,后被卷烟巨头奥驰亚集团收购。2017-2018年间,Juul销售额猛增516%,2019年收入突破20亿美元,而报告净亏损为10亿美元。

调皮电商创始人冯华魁称,这些企业的裁员从2019年就陆续开始了,疫情只是加速了它们裁员的进度。从整体上来看,这些知名的“独角兽”如WeWork、OYO等都是前几年资本特别火热的时候催生出来的,它们背后都有软银的投资,从这种意义上看,软银更像是上一波泡沫的主要推动者,它的投资策略是投资每个领域的第一名,被投资的企业就不惜一切代价砸广告搞扩张,进一步加速了这种泡沫,这一轮裁员最关键的就是去泡沫行为,疫情的冲击实际上是第二次去泡沫。

去年10月,美国第二大“独角兽”公司WeWork IPO失败,估值从软银预估的470亿美元直线下降,最终只剩下了大约70亿美元,WeWork成了资本市场里的黑天鹅。后来,软银公布财报时,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曾罕见地承认自己投资判断失误。而软银投资的另一巨头就是Uber。如今Uber和WeWork的双双失利,已经让投资者开始反思,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教训是否会重演?

冯华魁称,从市场整体上看,泡沫在压缩,上游投资者也没钱了,一大批投资机构退缩,有数据显示,2019年投资机构花出去的钱只有2018年的一半,堪称断崖式的下降,这意味着泡沫难以为继,“独角兽”也要想办法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以前规模增长是“独角兽”的核心增长指标,现在盈利才是主。( 杨月涵、关子辰)

标签: 爱彼迎 失业

资讯播报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