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深圳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硬核”能力 建立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发布日期: 2021-08-18 14:48:22 来源: 羊城晚报

8月18日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满两周年之日。两年来,深圳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增强自主创新“硬核”能力,建立“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正是这条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深圳赢得创新之都的美誉,助力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

系统性重构创新体系

“穿实验服的和穿西装的在同一栋楼里,一个技术问题可能在电梯交流中就能解决了。”在深圳,这是一种科技与产业对接的新模式,科研人员和初创企业可以打破空间壁垒,在“楼上楼下”共事,打通从原创发现到工程技术开发到中试转化再到产业化的通道,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

“沿途下蛋”是对“科研-转化-产业”这条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链的形象比喻,表示要持续性产出科技转化而来的产业成果。下“金蛋”需要“金窝”,作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光明科学城已布局合成生物学、脑模拟与脑解析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大科学装置为基础,加快技术成果转化。

在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攻坚战中,深圳超前布局关键核心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强顶层设计,为科研攻关营造了优良的政策环境。作为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率先以立法形式建立特定情形下政府主导重大技术攻关制度,提出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科技人员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作用,持续推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深圳突出加强源头创新,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广东省实验室4家、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目前,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6万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筑巢引凤”聚英才

在鹏城实验室,超级计算机指示灯不停闪烁,每一秒的闪烁都意味着百亿亿次计算,这就是“鹏城云脑Ⅱ”。鹏城实验室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实施“双聘制”“市场化激励”等灵活多样用人模式,激活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目前,实验室汇聚了31位院士,160余位国际会士、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以全职、双聘和兼职等市场化用人形式聚集了1800余位各类人才,承担着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鹏城实验室是深圳坚持以重大科研平台聚才的一个缩影。通过特区立法,深圳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科技人才,为一流人才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搭建更好的平台。

因人才而兴的深圳,始终把人才引领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形成“鹏城孔雀计划”与“鹏城英才计划”的“一引一育”政策。同时,建立科技人员双向流动制度,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合理兼职,积极吸引企业科研人员到事业单位工作。另外,深圳坚持人才评价市场化导向,构建以“能力+业绩”为核心、分领域分赛道的人才评价体系。

企业在创新中唱主角

今年1月份,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入驻深圳龙华银星智界产业园。这是深圳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时也是医疗器械领域唯一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该创新中心采用“公司+联盟”的方式,以市场化模式运行,有效整合了医疗器械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资源,大幅提升现有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

深圳支持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未来通信高端器件、石墨烯、小分子新药、超高清视频、智能化精密工具、智能海洋工程、工业边缘智能、岭南药材资源与现代中药制造等8个领域获批组建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同时,深圳组织建设太赫兹、中德微纳、3D打印、智能网联汽车等4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深圳还持续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推荐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33家,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作者:李晓旭)

资讯播报
精彩推送